《中华书道》季刊发行百期志感
文/杜忠诰 首任理事长
时间过得真快!一转眼间,《中华书道》季刊发行已将100期了。每三个月出一期,一年发行四期,100期就表示这本刊物的出现,堂堂将届25年了。
书法这一门艺术,写的多半是汉字,题材内容若不是经典名句、古德嘉言,便是诗词或联语,文化性格强烈。笔者早年曾闻党国元老暨文化界前辈于右任先生说过:“写字是读书人的事,书读得好而字写不好者有之,断没有不读书而能把字写好的。”因而深知书法艺术活动跟文化精神的涵养有密切关系。故当初在学会刚成立不久,便很想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。当时,一方面筹募资金,向学者邀集书法相关的论述文稿,而有《中华书道研究》纯学术论文集的创刊,同时发行《中华书道学会》会刊,分由墨象书会、墨林书会、墨皇书会、墨芗书会……等轮流编辑。为求内容充实,除多方邀稿外,笔者还曾撰写方便初学的“学书答问”,以充篇幅。可惜《中华书道研究》在发行两期之后,随着笔者理事长职务的辞卸而终止刊行。第2任孔依平理事长任上,从第11期起将刊名《中华书道学会》更名《中华书道》,不再只是会刊,成为一本既有学术性又有活动报导性的刊物。后来在陈维德理事长任内,始将《中华书道》落实为季刊,每3个月定期发行一回。另为鼓励投稿,开始致赠微薄的稿酬,而持续迄今。
回头看来,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其中固然有赖历届理事长的悉心指导及大力支持,更重要的,还有历任主编俞美霞、周月云、赵心鉴、杨子云、吕家恂、杨旭堂、许金枝等前仆后继,接力赛似的心血付出,精诚可感。其中杨旭堂学友一人,前后加总就负责主编了四十期,尤为劳苦功高。
从事毛笔书艺活动的学习,既有实践面感性技巧的体验,又有理论面知性观念理境的认识,经由技法面的不断修炼与深化,才有可能把夹带负面习气的混浊气质,渐次转化为晴朗;而透过理念的不断厘清,才有可能把片面的理解逐渐转化成圆融的观照。前者偏属于手下的功夫,后者偏属于眼力。而这眼与手两个面向的功夫之养成,就如同车之两轮,鸟的双翼,须是两相辅成,不可偏废的。实际上,有关技法表现方面的实践与体现,平常可以私底下自己实验操练,但关于书法创作及赏鉴史论等理念的厘清,则有赖观赏、听讲或阅读,乃至师生或学友间相互切磋讨论,方有可能达到实质提升的学习成效。而这也正是长期以来,我们始终排除万难,为何坚持要举办研习讲座并持续发行这个刊物的真正理由。
学习毛笔书法,不仅可以沉淀心灵,稳定性情,销解我们烦躁的心绪,又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,展现个人的巧思与妙慧;同时,还可以透过毛笔的书写,照见自己的不足与缺失,在不断地微调与改进的学习过程中,完善自我,超越自我,进而实现自我。在这个互联网虚拟幻怪铺天盖地,致令人类的知觉本能每多失落,人心失准的时代里,笔者深信,这个东方古老的毛笔书写活动,仍不失为人类知觉失落症的对治良方,值得大家告诉大家,广泛弘扬。
最后,要再次感谢曾经大力支持此一刊物的历任理事长、刊物主编,以及所有支持并参与辛劳工作的同仁,感恩此刊物的阅读受众,并期盼大家能继续惠予关注、支持与指导。